百年大党的现代化求索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如此宏大的国家战略意图才能一以贯之、与时俱进地推进

这是一个骨子里流淌着现代化基因的政党,既有远大的初心使命、稳定的政治领导力量,也有不断更新升级的治理能力、实事求是的发展战略

我们最终要实现的现代化的质量,已经远远高于最初的设想,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深融合在一起

扭住发展生产力这个关键、抓住主要矛盾变化、归根结底为了人民,中国不断进阶的现代化脚步铿锵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袁元 张程程 张康喆

轮机飞转、江水奔腾,2020年9月25日,在吉林松花江干流上游的丰满峡谷,全面治理(重建)后的丰满水电站工程6号机组进入商业运行。这意味着世界水电史上首个“百米级坝高、百亿级库容、百万级装机”大型水电站重建工程实现全面投运。这一切,从设计到安装全部国产化。

丰满水电站,开工兴建于1937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期间,被誉为“中国水电之母”,见证着中国电力工业艰辛探索现代化之路的历史性进程。1948年被东北人民政府接管时,尽管破败不堪,它仍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水力发电站。1949年,中国的发电量仅有43.08亿度。而当时,美国的发电量为2961.24亿度,是中国的68.74倍。

70多年后,《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0》显示,2019年中国全年发电超过7.5万亿度,连续第九年稳居全球发电量之首。

如今的中国已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钢铁、煤炭、石油等传统工业部门逐步壮大,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

“中国工业化的速度,几乎是每十来年完成或基本完成一场工业革命。”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说。

不只工业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1949年时的“一穷二白”,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亿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过22倍,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稳定器和重要发展引擎,创造着古老民族的现代化传奇。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1938年,民族危亡之时,历史学家蒋廷黻苦苦思索中华民族的命运与未来。

历史与人民把回答这个考卷的资格,留给了中国共产党人。

中国共产党有这样的志气和底气。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发出宣言:“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前人没有干过的崭新事业。1840年以来,中国曾是世界现代化潮流中充满悲情的被动追赶者。直到中国共产党掌握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导权,并将之作为自己的时代使命,这一局面才得以改变。

“如果问世界上哪个政党最有担当、最有抱负,很多人马上会想到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谢春涛说。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初就怀有强烈的使命意识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持之以恒地用现代化的尺度丈量着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带领人民开辟出一条属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从无到有,只能走自己的路。大挑战在此,大艰辛在此,大智慧也在此。

在即将迎来建党百年的重要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担当千钧重任,又带领着14亿中国人民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从追赶时代到与时代并行,再到引领时代开创未来。近百年前,于困顿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近百年后,于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人民开启更美好的未来。

流淌在骨子里的现代化基因

陆家嘴的大屏上,不断跳动的数字,展示全球金融市场的“上海价格”;张江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凝神聚气,攀登“科创高峰”;东海之滨的洋山港内,塔吊林立、舟车穿梭,“无人码头”源源不断输出“中国制造”……这是肩负着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重大战略使命的上海浦东的普通一天,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动截面。

上海的故事,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故事。

回望历史,在70多年前的上海,曾发生过一场“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的保卫战。

1949年上海刚刚解放,投机资本先后掀起“银元之战”“粮棉之战”。能不能管理好经济、管好城市,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军事胜利后面对的新考题。中共中央和新生的人民政府,一方面加大打击投机炒作力度,收紧银根、征收税款;另一方面从全国各地向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调运粮棉物资,敞开抛售、平抑物价,成功打赢“银元之战”“粮棉之战”。

“银元之战”“粮棉之战”所取得的决定性胜利,显示了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中国共产党,有信心也有能力管好当时充满“现代特色”的大城市。

这是一个骨子里流淌着现代化基因的政党,既有远大的使命目标、稳定的政治领导力量,也有不断更新升级的治理能力、可行的发展战略。

现代化的基因,蕴藏在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意识与人民立场之中。

“党的一大纲领,揭示了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代表着社会的前进方向。”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龙新民说,这是在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数百个政党、政治社团中,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政党、政治团体所能想到、所能提出、所能做到的。

在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现代化”是个高频词和关键词,党章总纲将推进现代化建设作为党要实现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海青说,在求索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政党搞党争“拳击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不同阶段用不同方法,一棒接一棒地跑好现代化的“接力赛”。

现代化的基因,蕴藏在中国共产党对指导思想的高度重视与发展创新上。

马克思主义是被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理论。自诞生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将之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我们党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立足国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在新征程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党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的重要指引。

现代化的基因,蕴藏在中国共产党完善的领导机制与严密的组织特性之中。

“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具备严密的组织体系。这是世界上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说。

中国共产党拥有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的鲜明品格。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摆上战略布局,强大的领导能力、严密的组织体系、严明的纪律规矩,正是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前行的重要保障。

现代化的基因,蕴藏在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上。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设革命根据地、探索局部执政经验,到新中国成立后,探索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从改革开放以来,破除利益藩篱、搏击市场经济,到进入新时代后,引领全面小康、开启新征程,我们党在赶考路上,紧抓时代主题的变化,持之以恒地增强执政本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20个字的好干部标准,到全面增强八种执政本领、提高七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党的领导干部从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入手,锤炼提升现代化治理的能力水平。

顶层设计回答时代考卷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一个重要方式是战略引领,制定或调整时间表和路线图。

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辛探索。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要实现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任务。这一国家战略目标被写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1975年,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根据毛泽东“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重申于三届全国人大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两步走”的设想。

1979年,邓小平提出了小康——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1997年,在“三步走”战略基础上,党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走”战略,并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这一目标修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了“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并发出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召唤。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再分两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新战略安排,丰富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作出了具体部署,完整勾画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我们最终要实现的现代化的质量,已经远远高于最初的设想,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深融合在一起。”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陈晋说。

远大的目标、宏伟的蓝图,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浓缩其中。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如此宏大的国家战略意图才能一以贯之、与时俱进地推进。”颜晓峰说。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求索,是个不断探索、渐进积累、逐步扩展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既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逐步拓展到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重大战略必须通过具体的战术来实现。

1953年至今,从“一五”计划为我国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到“十一五”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从新中国刚成立时年人均GDP23美元,到“七五”计划后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从“九五”末期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到“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十四五”时期开启新征程……14个五年规划(计划)的接续奔跑,既是日积月累,也是日新月异,标注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路标,也是中国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

“作为现代化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辩证统一,战略规划思维更加科学,顶层设计能力不断提升。”李海青说,在现代化的接力跑中,我们党既坚持长远的战略目标不动摇,又根据发展形势实事求是地调整中期目标和短期规划,让长期、中期、短期有机结合、滚动式向前发展。

紧紧扭住发展生产力这个关键

“杂交水稻”筑牢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高速铁路”见证了中国速度,“特高压技术”为推动我国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提供了高效低碳的重大原创科技支撑,“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让中国在万物互联的赛道上成为世界领先,“完整工业体系”有效地提升了中国发展的韧性,“线上经济”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融合升级拓展了路径……2020年末,中国生产力学会评选出中国生产力发展十大标志性成就。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变革、制度创新的催化下,社会生产力,这一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要素,正在迸发澎湃生机。

“掌握了中国现代化主导权后,如何更快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的逻辑起点,也是始终不渝追求的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武力说,我们党始终将生产力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作为最主要衡量指标。

发展生产力要从解放束缚生产关系的体制机制变革中要动力。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1927年开始,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战略,进行土地革命。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中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革命让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创造了农业经济恢复发展的奇迹。随后,社会主义改造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中国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一五”计划起步,中国逐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夯实了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凝聚起全社会最广泛的共识。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被一一击破。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劳动力从集体生产中解放出来;在城市,放权让利的体制变革在各个领域展开,人的创造力空前迸发。以开放心态拥抱世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中国速度”日益刷新。

进入新时代,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旧动能”到“新动能”,从“积累量”到“提升质”;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党的十八大把创新“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到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十四五”规划建议着重强调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生产力发展扫清障碍、创造条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生产力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同时,我们党不断丰富拓展着生产力的内涵。

生产力发展增加了更多的绿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绿色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提出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从长江沿岸“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到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国“绿色生产力”发展已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力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联动性。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几大区域发展战略,让生产力发展有了更为均衡的平台;批复成立上海、广东等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因地制宜进行多样化探索,让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创新燎原铺展;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生产力可持续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一系列宏大战略规划的实施,为生产力长远发展开拓空间。

着眼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了我国发展存在的短板弱项。补短板,强弱项,将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任务。

抓住主要矛盾接续奋进

2020年7月到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三场座谈会,从企业家座谈会到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再到科学家座谈会,都谈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正是瞄准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突出的短板而去的。

“现代化建设必然面对一系列矛盾。”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韩庆祥说,中国共产党抓住不同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制定实施正确的路线图,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抓住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破局。

在贫穷落后、人口众多的农业国家里搞现代化,没有现成的方案。1956年,党的八大将“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确定为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辛向阳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抓住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带领人民尽快把中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1953年,我国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用156个工业项目开启了工业化之路。成立第一到第八机械工业部,建立起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独立自主研制出“两弹一星”;用中国农民耳熟能详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个字指导生产,建设了红旗渠等一批水利工程和农业基础设施……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中国从农业国变成工业体系完备的国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宝贵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时期,党始终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一时期,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仍是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因素,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从‘工业立国’转为‘发展富国’。”辛向阳说,面对这一矛盾,党带领人民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从18个“红手印”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大幕,到深圳特区“杀出一条血路”;从改革开放后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到简政放权中封存公章;从鸡毛换糖的个体户到世界500强企业;从一颗高铁螺丝钉也要从国外进口,到国产大飞机飞出“中国速度”……改革开放赋予了中国发展充沛不竭的动力与机遇,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速。

进入新时代,党始终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判断。

“当前,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存在失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是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韩庆祥认为,进入新时代,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对此,我们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破解发展难题。”辛向阳说。

在多位受访者看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用系统全面的眼光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以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为了人民的现代化

李东东,是陕西延安安塞人,一家6口祖孙三代,却有5个病人,生活过得艰难。

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给了李东东家希望,妻子做手术,报销90%的医疗费,政府送药上门,患脑瘫的儿子被送到延安的特殊学校就读,学费全免还有生活补助。李东东参加了当地旅游扶贫项目——励志扶贫艺术团,打腰鼓、唱道情,日子越过越好。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摇篮。1945年,毛泽东与黄炎培在这里的“窑洞对”,发出了“历史周期率”的警示。

如何跳出周期率?中国共产党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写在了答卷上。

如今,不仅是延安,经过2012年以来8年的持续努力,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贫困县已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绝对贫困。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始终与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说。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到改革开放之后,解决人民的发展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少数人享受现代化成果不同,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总体上的现代化,更是最广大人民的现代化。我们党不仅关注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更高要求,更关注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系列推进知识技能现代化的举措不断推出。从三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到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发展,再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国教育的总体水平已迈进世界中上行列,亿万人民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实现完善自身、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卫生健康事业的不断发展,同样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证。“十四五”规划建议起草期间,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的短板。为此,规划建议中有关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论述篇幅,占到“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内容的一半以上。

富裕起来的人们,还希望天更蓝、水更清。家住山西省太原玉泉山脚下的市民常春生没有想到,前几年家门口还曾是污染严重的废旧矿山,如今已经变成了大花园,村民开起农家乐、采摘园,靠着青山绿水也能致富。

烽火28年,执政71载,中国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紧密相连。时代场景在变,但人民的奋斗不变、力量不变。

腰悬吊索,悬崖峭壁上凿出红旗渠;隐姓埋名,大漠戈壁中托起“两弹一星”;背包进城在流水线上写下“中国制造”;高铁飞奔的中国速度、蛟龙潜海的中国深度、嫦娥登月的中国高度……沧桑巨变、快速发展,14亿人小康梦圆,背后都是人民的不懈奋斗。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人民的奋斗与智慧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百年大党的现代化求索之路,带着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凝聚起14亿人民的同心,越走越宽阔。

 

责任编辑: 秦逗
0100900900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96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