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联合军演的记忆

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曾经多次上高原、下海岛、赴边关,记录官兵无私奉献、保家卫国的时代风貌;曾经多次拍摄过大阅兵、航天发射的震撼场景;也曾在抗洪大堤、抗震抢险、抗疫一线,拍摄子弟兵的壮美逆行,为人民生命财产舍生忘死的感人画面。今天想讲的是带有硝烟味的几个小故事。

2007年8月,“和平使命-2007”六国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在俄罗斯境内拉开帷幕,我有幸随同演习部队参加在车里雅宾斯克州的实兵实弹演练。目睹了六国官兵团结协作、英勇奋战的实况,同时用真诚和汗水收获了珍贵的新闻照片及资料。

一、寻觅“初次”—记者的最高境界

一个新闻工作者,会把寻觅“初次”的经历作为最高境界。到境外参加如此大规模的活动是我的第一次,也注定是一次不寻常的经历。2007年7月下旬,通过铁路输送的参演官兵从吐鲁番出发,经过14个昼夜的奔驰,运行近300个小时,行程10300多公里,于8月初顺利抵达演习地域——切巴尔库尔演习场。大型运输机队伊尔-76也在指定时间相继抵达俄罗斯。最让我难忘的是直升机群的转场,由陆航16架米-17运输直升机和16架直-9武装直升机混合编队、分为两个梯队前往演习地域,友谊峰是必经之路。

海拔4375米的友谊峰气象复杂、地形险恶、终年被白雪覆盖,是一条没有导航设备、从未有人飞过的航线,全靠飞行员的目测与经验。我武装直升机的最大升限是4000米左右,32架直升机群要横越山峰,则必须要穿越3700米高度的峡谷。历时三天空中机动距离约2000多公里,这样的大机群转场飞行是我国陆航史上的第一次。三天前,因为天气缘故,3次起飞命令被取消,演习进入倒计时。

为了安全,上级规定记者随第二梯队飞行,我第一次申请乘坐长机的报告没被批准。记者的直觉告诉我,初次机会不能放弃,精彩的瞬间往往是在危险中孕育出来的。为能搭乘第一梯队的长机、获取飞机编队第一时间飞抵俄罗斯的新闻稿,我多次向上级请求,并立下军令状,最终得到演习指挥部的同意。

巍峨的友谊峰云遮雾绕,16架混编直升机群在阿勒泰中俄边境当空飞舞,机群编队刺破云端,穿越在山间峡谷中,闪电伴着雷声响彻在友谊峰顶。望着飘洒在机窗上的雨线和似乎触手可及的岩壁,我屏住呼吸,随着飞机的旋转,心好像挪了地方。此时,我透过驾驶舱门缝看到机长沈正文胸有成竹紧握操纵杆,陆航部长马湘生少将沉着稳健地指挥着身后的直升机群,平均年龄28岁的飞行员们,熟练地驾驭着战鹰穿云破雾、跨越雪山。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眼前豁然开朗,天空中划出两道彩虹,战机在友谊峰的衬托中轰鸣着挺进目的地。此时的我心潮澎湃,为共和国有这样的卫士而感到自豪,我情不自禁地将这幅壮丽的画卷尽收相机。唯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

二、记录瞬间—记者的追求

留下“永恒的瞬间”,始终是每个记者的追求和向往。旷野茫茫,草木葱茏。8月17日,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市郊的切巴尔库尔合成战术训练场迎来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和平使命-2007”军事演习进入最后一天。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五国元首一起观摩。六国首脑齐聚演习场,将联合演习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这千载难逢的机遇让参演的每个记者都兴奋不已。可是,当时的现场却无法尽如人意。记者席被一条警戒线隔离在一侧,胡锦涛主席位列第四,侧着拍摄效果肯定不佳,而正面的警戒线外是3米的深沟,无法立足,背面是观众席,只有越过红线在沙盘外才能找到最佳拍摄视角。时间紧迫,容不得半点犹豫,我在与哨兵打招呼的同时,身子一躬,钻过红线、跨到左前侧、连按快门,拍下了六国元首观摩的画面,这张六国首脑现场观看演练的照片被各大媒体刊用,为此次首脑聚会留下了精彩的瞬间。

对摄影记者来说,拍摄出优秀的作品除了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之外,还应有快速敏捷的临场应变能力。

三、士兵的战场—记者的阵地

每一个现场都是摄影记者的阵地,只有亲临现场才能取得收获。六国联合演习,按照反恐战役进程,有联合侦察、夺控要点、分区清剿、机动打援、立体追歼5项行动。“和平使命-2007”展示出赫赫声威,演习官兵训练有素,一招一式无不让人赞叹,现场真枪实弹、硝烟弥漫,我置身其间,丝毫感觉不到他们是在演练,正因为如此,拍摄的片子真实生动。

一次,我为了近距离抓拍特战队员与“恐怖分子”擒拿格斗的画面,躲在一个特战队员的身后,谁知他一个后滚翻撞到了我的相机上,相机重重砸在我的脸上,顿时眼冒金星,鲜血从鼻子中流淌下来,墨镜把鼻梁扎破了三处,没等我反应过来,那士兵一个漂亮高跃的筋斗翻过栅栏,他娴熟的军事动作让我不顾鼻梁的疼痛,端起相机追拍上去,直拍到他消失在草丛中。虽然脸部受了伤,但值得庆幸的是,在我的相机里留下了珍贵的画面,值啦!

四、不放弃—记者必备的精神

吃苦耐劳不放弃的精神是一个记者必备的情操。8月盛夏中午12时,炙热的太阳烤得人无处躲藏。位于俄罗斯乌拉尔山附近的演习场,战机轰鸣、铁流滚滚、炮声隆隆。120分钟的实兵演练内容丰富,环环紧扣。6个成员国参演部队4000余名官兵全力上阵,气氛热烈。这天是实弹合练拍摄的最后一次,俄方新闻官安德列是我们小组的向导,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我们靠打手语交流,合作默契。他得知我想近距离拍摄中方步战车和特种兵时,摇头示意难度很大,当几次劝我无果后便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我在数公里的演习区域寻找拍摄目标。我们顶着烈日在没膝的草丛中、沿着中方步战车轮胎碾压的痕迹和散落在地上的空弹壳,辗转跋涉了两个小时,终于在开演前找到了我方营地。他兴奋地指着我臂章上的五星红旗用力比划着:找到啦!终于找到啦!这时我已是大汗淋漓,衣裳湿透,安德列从肩上卸下我的摄影包耸了耸肩,示意摄影包很重,并为我竖起了大拇指。我虽然身感疲惫,却拍到了近似实战的新闻照片,为中国军人留下了英姿飒爽的风采。而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是演习场上那弥漫到天空的硝烟和穿过硝烟的士兵们。回国时安德列送给我4张俄罗斯记者拍摄的我的工作照,看着照片上忙碌的自己,心里平添了许多满足。

 

编  辑  张  垒

 

责任编辑: 刘志兴
0100900900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006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