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说”打造文化IP 探索“破圈”传播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提要  中国青年报社旗下的中青在线探索“破圈”,走上以文化IP为特点的融媒发展之路。由一群90后记者组成的“中国青年说”工作室,突出青年视角,加强品牌化动作,用青春活泼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找到了新的发展机会。

关键词  文化IP  品牌化运作  中国青年说

面对网感十足的95后、00后,怎样把主旋律表达得生动有趣?中国青年报社旗下的中青在线探索“破圈”,走上以文化IP为特点的融媒发展之路。一群90后记者组成“中国青年说”工作室,用青春活泼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找到了新的发展机会。

一、从无到有:“青年说”突出青年视角,节目嘉宾是“破圈”传播灵魂

“青年说”品牌在中国青年报社的首次亮相,是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为了突出青年视角,发出青年声音,中青在线采编团队几次头脑风暴,碰出不少点子:打破两会访谈节目的常规操作,让代表委员、青年明星和基层青年在同一场景下畅谈家事、国事、天下事;让观点形成交锋;走进文艺范儿的茶室,轻松愉悦的录制环境让嘉宾真情流露。

这些创意获得了报社的支持。以中青在线采编团队为主,中国青年网、中青报全媒体协调中心等团队加入了项目组。记者、编辑做起制片人和导演,开始打造访谈节目。

以《两会青年说》第3期为例,节目聚焦青年的“国家观”,单期的观看量破亿。节目组请来全国政协委员霍启刚、青年演员易烊千玺,他们与全国政协委员程静、澳门青年代表林蔚妍共聚一堂,通过中青网主持人阎章默的穿针引线,共话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节目开场,经典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响起,从小在国外求学的霍启刚。回想起变孤独为动力的时光。他12岁就到英国读书,明显感受到一些英国同学对中国的轻视、对自己的疏远,这反而变成他的奋斗动力。让他非常自豪的是,随着中国日益繁荣,英国同学现在纷纷联系他,希望来中国寻找发展机会。拥有众多粉丝的易烊千玺,想起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在世界卫生组织上的发言经历,“在异国他乡,人们专注地聆听我的发言,我内心那种自豪感是没有其他荣誉可以替代的。得益于祖国的强大,世界才会更认真地倾听我们的声音”。在中关村做科技创新项目的程静,则讲述了研发大国重器过程中的自豪感。

这些嘉宾咖位足够强大,在所属圈层都有一定的话语影响力,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缺少运营思维,再好的作品也难以破圈。因此,项目组联动霍启刚和易烊千玺,提前在微博上发布花絮,吸引到很多网友关注,节目多次冲上微博热搜榜。

接地气的宣发文案和话题运营,让“青年说”的声音传播得更加响亮。节目组经过内部投票,选了两个好听的标题——《有没有那么一刻“我和我的祖国”拨动你的心弦》《青年小时代是否与祖国大时代同频共振》,并分别制作了两张精美的海报。被很多媒体转发到抢眼的位置。

《两会青年说》共11期节目,近60位嘉宾……从“快递小哥嫁不嫁”到“北漂不相信眼泪”,从“二胎要不要”到“90后如何给爸妈养老”。一群90后采编记者成功将《两会青年说》打造成受欢迎的融媒产品,中青报客户端、中青在线、中青网等报社自有平台大力推荐,学习强国、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平台纷纷推广。收获了2.3亿阅读量,得到很多青年用户和党政干部的好评。

《两会青年说》收官后,在报社的支持下,中青在线几位年轻同事带着积累的品牌热度和节目制作经验,成立“中国青年说”工作室,正式开启对文化视频节目的探索之旅。

二、从有到优:解锁多种破圈“姿势”,节目品牌化运作渐入佳境

编导们在“花样百出”的探索中牢记中国青年报社“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办报宗旨,坚持“正能量主题+青年明星互动+多平台传播”的创作模式,持续优化节目细节,努力适应市场需要。

品牌开始获得商业赞助。2019年9月,在团中央宣传部的指导下,“中国青年说”工作室推出了6期《中国青年说•我和我的祖国》系列节目,由腾讯视频赞助出品。

节目按照“科技创新”“强军兴军”“文化传承”“美好生活”等主题,邀请6位青年明星,跟随各地团干部“打卡”C919国产大飞机研发中心、复兴号列车诞生地,还有港珠澳大桥、故宫博物院……专家学者、青年代表讲述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融为一体的故事。

在《我们的安宁幸福,都因为他们的无惧逆行》这一期中,95后青年演员张新成、四川省凉山森林消防支队西昌大队四中队指导员胡显禄、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故宫特勤中队指导员蔡瑞,一起分享烈火英雄们的感人故事。

2019年9月29日,这期节目正式上线,工作室按照报社“一次采集,多元生成”的理念,根据中青报客户端、微信、微博、抖音等不同平台的特征,创作了各类文案。“英雄梦•消防情”的节目海报印在了《中国青年报》上,扫一扫二维码,即可看视频。

受众关注一档节目久了,难免审美疲劳,“中国青年说”工作室认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融媒浪潮中保持核心竞争力。经过一番策划,TED演讲的新形式让短视频平台快手眼前一亮,双方决定让“草根青年”成为主角,联合推出20期“向上的力量”青年演讲会。

工作室成员的技能被“逼”着再度更新,大家把报社多功能厅改装成演讲台,从原来写新闻稿,到学习写演讲稿,并引导嘉宾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

《无声爱情》是一期特殊的“演讲”,节目中,一对聋哑情侣以全程手语的形式,讲述二人相隔1300公里的爱情故事。

不同行业、圈层的普通青年走上演讲台。英国留学生热爱中华文化,扎根井冈山;摄影师站在喜马拉雅山北麓海拔5000多米的冰川上,呼吁节能减排;95后女拳击手坚信爱拼就会赢……当他们操着天南地北的口音,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时,那些表情、动作、神态都十分“接地气”和“生活化”,故而节目容易打动人心,这些没有粉丝基础的素人故事也能收获单期数百万的播放量。

2019年以来,“中国青年说”工作室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香港局势、脱贫攻坚等话题,邀请各界青年发声,打造了《两会青年说》《向上的力量》《我和我的祖国》《香港青年说》《小康夜话》等多档视频节目,还尝试制作“微综艺”纪录小片,展现我国海上石油产业的大气磅礴。

三、从强到多:发挥工作室IP示范作用,引领融媒生产

“中国青年说”工作室采用项目负责人制度,不以资历论英雄,入职一两年的年轻人就可以牵头重要的主题项目,全程把控创意、文案、剪辑、传播、互动等环节,业务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工作室创作的内容形态变得更加丰富。

例如,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十分严峻,“中国青年说”工作室几位编导居家办公,参与《战疫暖音》音频节目的文案创作。

这档节目邀请何炅、谢娜、朱亚文等青春正能量嘉宾担任主讲人,用声音还原各地战“疫”场景,演绎凡人善举。其中《封城月余,武汉的生活没有按下暂停键》这一期,由编导根据音频节目风格,改编了中青报记者撰写的特稿《武汉:非常时期的日常》。音频文本重点讲述了武汉垃圾处理者、售货员、自来水厂工人等小人物的生活。

编导在手记中写道:“这些人物让我们看到了武汉生活的一角,相信通过演员王子文的讲述,能把这些故事传播得更广。”最终,11期节目的收听量累计超过460万次,微博话题#战疫暖音#阅读量超过1亿。

2020年,“中国青年说”工作室还承接了《解忧电台》《榜样阅读》《强国青年》《古城新韵》《我和我的生活》《医声永流传》等10余档文化节目的文本创作工作,持续推出有影响力的融媒精品。可以说,“中国青年说”工作室逐步成为报社产出融媒精品的一支生力军,也“擦亮”了工作室自身的IP。

中青在线积极复制“中国青年说”工作室的经验,成立了“中国有故事工作室”“中国吸引力工作室”“中国好青年工作室”等。各工作室根据自身定位,与报社各部门开展合作,共同为用户提供有意义、有趣味的文化产品,构成多支年轻化、融媒化的人才队伍。文化产品的合作收益持续增长,成为中青在线重要的资金来源。

整体来看,这样的探索,既是中国青年报社内部的“破圈”和融合,也是“主流声音”与现代传播平台的成功“破圈”和融合。这些工作室就是中青在线的一支支探路小分队,助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编  辑  申  琰

 

责任编辑: 刘志兴
0100900900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048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