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个共产党员》看典型人物报道

 

陈二厚

 

《十个共产党员》收录了穆青同志与同事合作采写的10篇人物通讯,1996年出版后,在新闻界引起较大反响。20多年过去,新闻技法已经经过多次变革和创新,但其中的不少报道和人物至今还被大家屡屡提及。

今年是穆青同志诞辰100周年。品读这本薄薄的集子,结合在新华社采编一线的实践,我对人物报道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和体会。

一、写人物,要能摸到人物身上的热度

十个共产党员,大多是已经离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物。但如果仔细去读,会冷不丁被某个细节、某个故事,甚至某几句话给电到,读着读着,内心会慢慢发热,眼睛会慢慢湿润。拿《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来说,55年过去了,其中的场景依然让人感动、感慨。比如稿件中写风雪之夜,焦裕禄带着县里干部去兰考火车站,这里挤满了出去逃荒的兰考灾民。他沉重地说:我们经常口口声声说要为人民服务,我希望大家都能牢记今晚的情景。再有焦裕禄风雪天去许楼村的场景:焦裕禄推开柴门,走进一对无儿无女的贫困户家里,老大爷卧病在床,老大娘眼睛瞎了,他一进屋就坐在床头问寒问饥。老大爷问,你是谁?焦裕禄说:我是你的儿子……

读着这样的文字和细节,感到焦裕禄形象是鲜活的、有温度的。文字对应的是写作者的状态和情绪。写这样的文字时,当时作者的内心一定也是发热、滚烫的。

穆青同志曾这样回忆:写焦裕禄时,他们先住在兰考招待所,常常写着写着,内心激情翻滚,眼泪夺眶而出,写不下去,站起来,激动地在房间里来回转。后来又到开封招待所,也激动得写不下去,只得回北京写。他说,写焦裕禄流泪最多,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感情。“什么叫激情,我的体会是到忘我的程度,你的思想感情都会在人物身上,你即使做一件事,洗脸、吃饭都是下意识的”。他还把这种感受上升到一个“基本经验”:你要使读者动感情,首先记者要动感情。如果记者不动感情,不感动、不激动,或者感情动得不深、不真、不强烈,那就不可能感动读者。

记者“动感情”,并不意味着排斥理性的观察、客观的报道。穆青同志主要是从采访的深入、与采访对象相互认同理解的角度来说的。人是复杂和丰富的,典型人物报道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人物内心的纯粹美好、人格力量给发掘出来,传播出去,感染、鼓舞更多的人。如果面对这个人物,记者没有激情和冲动去写,也许是这个人不值得写,也许就是采访得还不够深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美好的追求总是不会改变,特别是对人性的善、人格的美更是没有“免疫力”。互联网上,一个骑摩托车的小伙子横在路中间,挡住车流,让步履蹒跚的老人过马路,短短几十秒的视频,就能成为爆款。最近,四川理塘的男孩丁真成为网红,大家都被这孩子那种纯净、原生态的美好迷住,大呼:爱了,爱了。我觉得,丁真这种原生态的纯粹确实很美,但如果说动人的话,那些历经生活风雨、历经困难磨折而依然纯粹的心灵更动人,而这种纯粹和心灵的美好,在许多先进典型人物身上都有沉淀。比如老共产党员张富清,从血与火的战场上出来后,几十年深藏功与名,一辈子坚守美好和初心,岁月的沧桑化作云淡风轻,像少林寺的“扫地僧”,把这样的人物内心的美好和热度传播出来,更应该成为互联网的顶流。

二、写人物,尤其是写党员领导干部,要多写他们身上的“群众味道”

十个共产党员,都来自基层,最大的“官”是县委书记。每个人身上都有种泥土味,是长期在基层摸爬滚打,与人民群众干在一起的味道。每篇通讯中,虽然党员是主角,但群众无处不在:对话是和群众对话,干事是和群众一起干,讲的故事里有群众,表达是用群众语言,那种党员和群众融为一体的味道,十分浓厚。

比如写吴吉昌“文革”中被打成黑劳模,挨了上百次批斗,让他去割草。他来到北街大队,看到绿油油的棉苗正在疯长,这是棉花的一种病态,他想提醒又担心自己的身份,一连转了两天,第三天他趁着社员们在大树下休息时鼓起勇气凑过去。人们用同情和关切的眼光看着他,他自言自语地说,棉苗长得不错啊,队长回答:就是挂果少。老汉说,那是因为后期管理没跟上,一位女社员冲口说:吴劳模,您给指点指点。老汉摆摆手说:好妹子,不敢再称劳模了。女社员回答:老大哥,俺们心里明白。

报道郑永和的通讯里,讲到当地修水库缺石料,但全县只有很少人会石匠活。郑永和就背着锤头来到工地,把干部叫到一起说,有太行山就有石匠,群众可以当石匠,干部为啥不能,他号召干部跟石匠师傅学艺。20多天后,一场别开生面的干部考石匠比赛开始了,赶来观赛的群众把山坡上的考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最后经评议,20多位干部,只有两位不合格,县委书记郑永和考了第三名,消息传开,群众学石匠的浪潮涌遍全县,许多群众举起铁锤自豪地说,俺跟郑书记是师兄师弟。

读到这里,感觉到干群关系真是水乳交融。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法宝,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最关键的能力之一,就是群众工作能力。凡是能成为典型的干部,都是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一起干的高手。群众味道越浓的干部,越有感染力和震撼力,报道中要有意识地多挖掘和表现这样的细节。

三、人物报道的鼓槌,要敲在时代绷得最紧的那根弦上,才能发出更大的共鸣和回响

十个共产党员,都是正面典型报道。但如果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去看报道的切入角度、主题提炼,会发现不少报道也是热点报道。焦裕禄这篇通讯,开篇就写灾荒景象:“横贯兰考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在当时,公开报道中这样敞开写灾荒,需要勇气和突破。据穆青、冯健、周原同志回忆,写这篇通讯时有人提出要不要淡化自然灾害,他们认为,必须要具体地描写自然灾害的情景,如果不写,就体现不出焦裕禄带领群众战胜困难,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典型性格,看不到灾情,焦裕禄就成了唐吉诃德大战风车。所以焦裕禄这篇通讯就是直面当时的时代课题——困难时期如何提升信心,带领群众和灾难、贫穷斗争,改变面貌的问题。吴吉昌这个人物更是如此,报道在结尾处这样写:“历史揭开新的一页,像吴吉昌这样的遭遇,连同产生它的时代背景,都一去不复返了。”这其实就是否定“文革”。如果我们看看稿子的发表日期,就能体会到这一说法的“大胆”:1978年3月16日,那个时候不少人对文革还讳莫如深。可是当时社会的关注点、人民群众的情绪爆发点已经汇聚起来了。正因为这篇通讯直面当时最大焦点问题,才能引起强烈的共鸣。

十个共产党员里的每个人物,既有共产党员坚守初心的永恒价值,也是直面那个时代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亟需解决的最大时代考题。比如赵占奎这篇通讯,直面的是延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问题;王进喜,直面的是当时中国发展缺油少气的瓶颈问题;改革大潮中的老支书闫建章,直面的是如何既带领群众站起来又带领群众富起来的问题;而且,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党员干部受尽苦难和折磨,依然不屈不挠,充满了震撼人心的悲壮感。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担任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的范敬宜同志认为,十个共产党员不仅有初心坚守,还有屈原那样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特质,有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味道。

这本通讯集,既是那一代优秀共产党员的奋斗史,也是在苦难中抗争、为人民为时代担当的心灵史。其实,很多有影响力的人物报道,无不是既有很好的人物刻画,又在回答时代的考题。比如黄大年的报道,就是新华社社长、总编辑何平同志点题的。何平同志在看材料时,看到其中一个细节:黄大年的回国,让某国军舰倒退了100海里。当前,解决科技“卡脖子”课题迫切,这篇报道无疑号准了时代的脉搏。

人物报道,还是要紧扣时代的脉搏,善于从大局、从党中央的重大部署、重大工作推进中去发掘典型人物。比如,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今年工作时提出要解决好种源卡脖子和耕地保护问题。中央如此高规格的会议对一粒种子进行工作部署,十分罕见。我们能不能围绕种子,发掘一批典型人物呢?现在有很多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农业专家、种子专家,几十年如一日的埋头钻研,袁隆平不用说了,家喻户晓,还有搞小麦育种的,搞蔬菜种子的,搞动物育种的,有一大批人,把他们攻关的故事挖掘出来,一定会有影响力。

四、重大典型人物报道,要有“长周期”经营思维

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但不是动态新闻。人是复杂的,涉及个性、气质、成长阶段,写好人物,确实需要下“慢工夫”。

翻开《十个共产党员》这本书,里面的人物,采访写作跨度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甚至是半个世纪。《情系人民》中的郑永和,和穆青相识20多年,先后见面、深入采访了6次,才写成报道。这些人物都在他心里长期酝酿,百转千回,像陈年的老酒,一开封,就自然异香扑鼻。像郑永和这篇通讯,穆青就选取了和他四次见面、四次聊天的情景,娓娓道来。比如其中一段这样写:有一次,我们坐在山坡上小憩,郑永和对我说,老百姓曾这样批评我们干部“过去在一起逃荒要饭,一起打日本打老蒋,提着脑袋闹革命。现在胜利了,你们坐上小汽车了,我们山区还是肩挑人抬,连个小推车都进不了山。难道毛主席共产党就光解放你们吗”,他说,他听了这话非常痛心,有生之年,绝不会忘记。

这样的细节,朴实震撼,看似信手拈来,但绝对不是蜻蜓点水式采访能获得的,必须要交心再交心。这就是长期的积累和沉淀的结果。

当然,现在报道节奏很快,不能机械地比照。但应该有这样的意识,适当拉长周期,尽可能多深入采访。不少新华社的分社都在探索有效做法,建立典型人物的数据库,记者采访发现有特点、有意思的人物,先放到库里,有意识地进行跟踪关注,不断地更新细节、故事,觉得相对成熟了,再拿出来精心打磨。

新华社人才辈出,涌现了一代代人物报道高手,创造了一座座高峰。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又适逢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在这个历史性跨越中,各行各业可谓英雄辈出、百舸争流。“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当此之际,写风流人物,也看今朝。(作者系新华社总编室副主任)

 

编 辑  梁益畅

 

责任编辑: 刘志兴
0100900900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095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