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首页报刊介绍订阅活动民族品牌业界动态历史与今天
“硬核”+“软壳”,融媒思维+融媒机制 ——对新华社近期融媒报道的观察与思考

 

王若辰

 

随着媒体融合的速度、深度、广度不断提升,“新华社”不只出现在报纸上、新闻节目里,还出现在B站、热搜榜、听歌平台、时代广场大屏等。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新华社!”

这样含着欣喜与赞许的网友留言,一度常常出现在新华社的短视频、微电影、手绘漫画等新媒体报道的评论区。

新华社在广大受众心目中的画像,也从一位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永远“伟光正”的大叔,正在转变为亲切活泼、多才多艺、能当良师益友的邻家小哥哥、小姐姐。什么是这画像之变背后的“神笔马良”?

笔者不揣孤陋粗浅,提出一点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以期与大家交流共鉴。

一、融媒报道全面开花,产品种类“花色齐全”

无论是新闻理念、写作文风,还是报道形式、技术手段,新华社一直走在媒体改革创新的前列。近来,乘着媒体融合的东风,新华社的融媒报道亮点频出,真有目不暇接、好戏连连之感。许多部门齐发力、齐上手,融媒报道全面开花,报道形式包括直播、微电影、动画片、舞台秀、情景剧、RPG(角色扮演游戏)、MV等,“花色”齐全,满园春意闹。

《“鬼”先生和最后的女猎人》是将新华社一篇千字通讯、一条4分半钟短视频“改造”而成的RPG创意互动视频,访问量迅速突破1.1亿次;用全国唯一一套Cine Magic Revolution镜头系统打造动画片《寻味房游记》,赋予袁隆平等农学院士全新的Q版形象,“新华皮克斯”就此开张“营业”;两会期间推出创意舞台秀《舞动“十四五”》,让受众用欣赏一支舞的时间,看懂“高大上”的数据;组建宝藏青年工作室,一群名副其实、能文能武的“宝藏青年”在“嬉笑怒骂”间解读硬新闻,被学界称为“开创了新闻情景剧先河”;媒体创意工场、5G富媒体实验室助力新产品,推出类综艺直播《红色追寻》、B站知名up主担任主讲人的MR视频节目《改变你我命运的那些瞬间》、卫星新闻系列报道;等等。

创意策划新机制“揭榜挂帅”,助力来自基层一线的创意充分涌动,孵化出摄影部邢广利工作室提出的《寻找似曾相识的你》、新华网提出的《数你不易,其实你很牛》、音视频部提出的《幸福是_出来的》、国内部提出的《遇见5年后的你》等系列创意互动融媒报道;全媒编辑中心重磅打造“声在中国”音频栏目,从快闪音乐会到国家大剧院的“音乐汇”,从声音纪录片到声音博物馆,从腾讯音乐热榜到B站置顶头条,一“网”打尽,2020年总浏览量达120亿次;全媒编辑中心还拍摄制作具有电影质感的系列微纪录片《第一书记》,引无数网友竞“追剧”,夺得“光年杯”;等等。

国内部“作为新华社最传统的部门”,在今年两会报道中实现了一个不寻常的“翻转”——新媒体稿和传统通稿的发稿比例超过2:1。其中,“上头”神曲《十四五@十四亿》在腾讯平台浏览量迅速突破3亿,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1.4亿。音视频部携手26个分社、100多位记者,在跨年之际带来24小时“形散神聚、剧情起伏”的全媒体直播《大国小村的那些脱贫故事》。新媒体中心奉上开年大戏《2021,送你一张船票》,以H5游戏方式带领网友重温中共百年历程,一上线“发售量”即刻破1000万。国际部联合多部门多分社打造“全球连线”栏目,充分利用新华社遍布全球的报道力量,将“点多面广,我在现场”大写在一篇篇融媒报道中。创意短片、Vlog、动漫层出不穷,一次次带来堪称惊喜的阅读体验……

《新华每日电讯》改版后开设“新华融媒”专版,以二维码为媒介,让新闻纸变得立体、可听、可视,并且抖音号粉丝已突破1700万;《参考消息》推出“说书新闻”,竹板那么一打,新闻评论就唠明白了;《半月谈》保持并扩大自己在新媒体端的优势,还通过直播带货,玩转自我营销;《中国证券报》在财经短视频、直播方面积极发力,效果显著……

二、将新闻之“硬核”装入各种形式之“软壳”,既守正又创新

当新华社“忙着”拍电影、写新歌、编游戏,它还在忠实于国家通讯社的职责使命吗?

令人折服之处就在这里。新华社做如许不设限、无禁区的探索与实践,核心都是在做新闻。

新华社出品的歌曲,是将政论文章写成歌词,将真实画面做成MV。即使用动漫表达,也用一把尺子量到底,坚决不输出不真实、不严谨的信息。

譬如,《十四五@十四亿》的原版MV有一帧月壤上绽放向日葵的画面,经记者采访专家后作了修改,因为专家论证月壤里无法开出向日葵。

新华社出品的纪录片,可以美如电影,但绝不经“导演”而来。据笔者接触过的团队,常有为制作一条几分钟的视频,而拍摄了几十个小时素材的情况。原因无他,只因“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只能在旁真实记录,不能插手塑造事实”。

新华社制作的游戏,以稿库里的报道为原型;将袁隆平打造成动画片主角,也要以他的阅读偏好设计书架,以他喜爱拉小提琴这一“真实爱好”推动故事情节……

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这是融媒时代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的职责使命。面向青年,面向网络,面向海外,成为新的“指挥棒”。主战场在哪儿,最广大受众在哪儿,网络的脉搏跳在哪儿,年轻人喜欢的点在哪儿,新华社的报道就要出现在哪儿,还要有吸引人去关注、去点赞、去转发的魅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融媒时代做新闻,要善于将新闻包装进各式各样的“软壳”之中,从“刷抖音”“看综艺”“追剧”那里“争夺”受众的注意和兴趣。同时,始终不渝以新闻报道和信息输出为“硬核”,使我们的产品不向“娱乐台”“文艺节目”跑偏。

一言以蔽之,坚守新闻“硬核”是为“守正”,打造形式“软壳”致力“创新”。

另外,如果说传统媒体时代是一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相对静态的时代,那么现在这个融媒时代,各家媒体浑身解数各显神通,就是一个“身处酒巷,家家酒香”的时代。如何使自家酒香脱颖而出,招徕顾客埋单,还能一再光顾?这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三、提高融媒报道生产力,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生产关系”

解放和发展融媒报道生产力,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融媒思维。

随着融媒实践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媒体人认识到,简单相加不是相融,给文字报道配张图、加段视频,并不等于一篇融媒报道。

图文音视,都是“形式”,甚至媒介本身也是形式,新闻信息、报道本身才是“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现在技术条件好了、能实现的形式多了,应找到最适合内容、最能突出新闻点的表现形式,而不能因形式废内容,或为形式而形式。

如果一味为了体现“我们啥都有”,就很容易出现一眼看去“长安回望绣成堆”,然而“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情况,看似热热闹闹,却让人看了个寂寞,反而降低了信息获取效率。

融媒思维是一种受众思维,要从受众的脑袋出发思考要做什么新闻,从受众的眼睛出发思考什么样的新闻易于接受。从“守门人思维”到“受众思维”,是姿态高低之变,也是供求关系之变。过去对大政方针的报道,常见“解读”“分析”,背后逻辑是记者为专业的“供给方”,读者为天然的“需求方”,我说你听,我怎么说你怎么听;而现在,以今年的两会报道为例,高姿态、明晃晃的“解读稿”少了,化大政方针为与你我息息相关的身边事、寓政策解读于日常生活的融媒报道多了,且报道形式活泼多样,漫画、情景剧、数据动图不一而足,接受门槛低。

对新华社而言,融媒思维还包括从2B到2C的思维之变。过去,我们主要生产通稿,用户是其他媒体,“KPI”是稿件被多少家媒体采用;现在,我们有了丰富全面的传播矩阵、自有终端,直接面向受众,“KPI”变为阅读量、转赞评、热搜数。

从“批发”到“零售”,从“出厂”到“快递上门”,也要求我们有“定制化思维”,不能固守某一种或某几种套路化、模式化写法,而要根据目标受众及报道内容,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时时更新自己的“武器库”。

解放和发展融媒报道生产力,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2020年底开始,新华社总编室按照社领导要求推出“揭榜挂帅”创意征集活动,将选题策划由自上而下的单向输出,变为自下而上的多边切磋,让处在任何岗位职工的“灵光一闪”,都有机会被打磨成“珍珠”,并能指挥调遣全社的报道资源。

据粗略统计,前3期“揭榜挂帅”中,全社有约200人提交创意策划,有数百人参与相关报道。报道发布环节,全社各平台进行矩阵式传播,梯度合作,再加上社外传播推广资源,“揭榜挂帅”相关报道数据亮眼,取得了相应的镇版刷屏之效。

另外,社内个人工作室、项目制模式日渐成熟。个人工作室大都定位明确,在受众中有良好的影响力基础,工作室机制可以强有力地保障高质量且稳定的内容输出,为个人IP更添虎翼。项目制则兼有制度化的稳定和以项目为中心的灵活,“用完即走”,不新增成本,适合用于推进融媒报道。

对融媒机制的要素加以总结,即小、快、散。船小好调头,机制传导快、反应快,单兵即可作战,整支队伍又兵种齐全。这样的机制,恰好对应互联网的特性,能够适应“移动优先”的融媒报道策略。

四、融媒时代,需要内容生产者具备怎样的自我修养

新华社名记者张严平说,记者的工作与人心有关、与生活有关,记者的眼睛必须盯着人心、盯着生活。有丰富的人生体验,泡在有苦有乐的生活中,记者才能深刻,才能宏阔。

在融媒时代,记者或许是媒体“内容生产者”的代称。在笔者看来,张严平的这番话,可以视为内容生产者所应具备的自我修养。

作为内容生产者,应该有着丰富的生活,接受广泛的视听刺激,不能了无爱好,或是生活单一;应该过真实的生活,认真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不能过“悬浮的生活”,心无沉淀。换句话说,就是要把自己的心耕耘成各种奇葩都能够生根发芽的土壤,让生活能够成为工作的滋养和源头活水。

说到底,就是把自己的感受力、理解力、表达力等“底层能力”磨得锋利。摄影记者的文字之所以独特、有画面感,二战时期美国之所以让对节奏敏感的军乐手参与破译电码,笔者认为道理在此相通。

很多时候,文字的灵感来源可能是一幅画,拍摄视频的“神来之笔”可能源自一首歌,跑步时冒出的念头可能是日后报道策划的由头……

作为内容生产者,尤其要避免一味输出,而缺乏输入的源头和途径。“四力”就是“输入”的好源头,多走多看,勤思勤练,保持敏捷的学习力、敏感的心和敏锐的洞察力。

另外,关于受众思维,笔者认为还可以往前更进一步、再破一层壁——不是“我要有受众思维”,而是“我就是受众”。

从高于受众,到和受众站在一起,暗含的逻辑是记者依然自外于受众。而记者也是人,也有和路人甲、隔壁父母、邻家小妹一样的关切、烦恼和社会角色。我有哪些好奇?我有哪些疑惑?我想知道什么?我还想看什么?记者从贴近生活的“七情六欲”出发,一定能和受众的脉搏跃动到一起。而记者的生命体验越丰富、思考越深刻,就越能和更多受众“同频共振”。

2021年,新华社将迎来90岁生日。这90年来,新华社始终立在时代的潮头,为历史留住今日,也向未来吹响号角。如今,新旧媒体加速融合,这对新华社不是“时代不友好的变革”,而是全面升级的契机、释放更大影响力的舞台。(作者系新华每日电讯编辑)

 

编 辑  吕 星

 

责任编辑: 刘志兴
0100900900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170187